“磁場對于太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,然而迄今為止,我們對太陽磁場的常規(guī)測量僅局限在光球層。”田暉介紹,光球之上的太陽大氣,尤其是最外層的日冕,其中的磁場仍難以測量,這也極大制約了太陽物理學科的發(fā)展。對此,太陽物理學者通常只能在一些假設下,通過模型重構日冕磁場。但這些模型假設對于日冕中的有些區(qū)域不一定成立,而且不同模型重構得到的磁場結構經(jīng)常不一樣。另一方面,他們也一直在尋找其他能夠用來測量日冕磁場的方法,如射電觀測方法、磁震學方法等。其中磁震學方法是基于日冕波動的觀測來推斷磁場的信息。過去,該方法主要用于日冕局部區(qū)域中的一些偶發(fā)的波動現(xiàn)象,對我們理解日冕磁場作用有限。
田暉告訴記者,要打破這個瓶頸,對更大區(qū)域內的磁場及其演化進行測量,需要將磁震學方法應用到更加普遍的波動現(xiàn)象上。2007年,利用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下屬高山天文臺的日冕多通道偏振儀(CoMP),人們發(fā)現(xiàn)日冕中幾乎處處都存在傳播磁流體橫波。
CoMP是一臺具有成像光譜觀測能力和偏振測量能力的地面日冕儀。其望遠鏡口徑為20cm,可用Fe 1074.7nm和1079.8nm兩條近紅外譜線對日冕進行觀測,觀測視場約為1.05到1.35個太陽半徑。田暉團隊與CoMP團隊合作,提出基于日冕中普遍存在的磁流體橫波來測量日冕磁場的新思路。他們將過去局限于部分區(qū)域的波動追蹤方法拓展到整個視場范圍,從而獲得這些波動傳播速度的全球性分布。之后,他們利用1074.7nm和1079.8nm譜線輻射強度之比對密度敏感的特性,得到了日冕等離子體密度的全球性分布。最終,在波動追蹤和密度診斷的基礎上,他們首次基于日冕觀測獲得了日冕磁場的全球性分布。
這一研究成果實現(xiàn)了用磁震學方法測量日冕磁場從點、線到面的飛躍,填補了太陽磁場測量的空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