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未曾到過峨蔓,又怎么能說去過儋州呢?火山海岸紅黑相呼應的巍峨壯麗,鹽田那一望無際的黑色火山石,無不令人嘆為觀止,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。
娥蔓古鹽田
坐標,海南儋州北部峨蔓鎮(zhèn),橫臥一條蜿蜒五公里長的黑色火山巖海岸,海岸旁有三個古村莊:細沙村,鹽丁村,靈返村,一千兩百多年來,三個村莊的鹽田被保護完整,是古代制鹽業(yè)的“活化石”。
這個千年古郡是較早的一個日曬制鹽生產(chǎn)地點,留有至今保存完好的古鹽場,幾經(jīng)滄海桑田,仍古韻猶存,歷久彌新,村落的古宅、村路及圍墻,多數(shù)是用黑石砌筑而成的。沿著兩邊種滿紅樹林的古鹽道便可漫步到海邊,黝黑的火山巖形態(tài)各異堆砌在一起,與遠處的海天交接,蔚為壯觀,這是時光留下的禮物。
踩著大小不均、高低不平的火山巖,村民們也能如履平地,健步如飛,而初到此處的我只能磕磕絆絆,緩慢前行,順筆架嶺向東北海方向可以遠眺風車和燈塔,那里有儋州八景之一的“龍門激浪”,勤勞智慧的先民,利用海水的潮漲潮落,發(fā)明了“刮泥淋鹵,曬海水為鹽”的技藝,這項技藝不僅沒有隨著時間消逝,而是成為海南非遺傳統(tǒng)工藝之一,傳承至今。
在這里,隨處可見星羅棋布的鹽槽,有墨硯式的,更多的是棋盤樣式的,這是大海生生不息的印記,也是村莊永不褪色的歷史符號,其中還有一間間用來存放鹽巴的小石屋,這些由火山熔巖凝固而成的玄武巖打磨砌就的小房子,或孤立一隅,或三五成排,仙人掌,紅樹林、還有不知名的野草深深的扎根于這片鹽堿地,給這片土地帶來生機,也給這黝黑增添了一抹俏皮的色彩。
在鹽丁村鹽田通往靈返村鹽田的一條黑石鹽道的盡頭,有一座用黑石壘起的石山,長久以來村民每添一丁就在那里放置一塊石頭,以求海天保佑。
細沙古燈塔
坐標,峨蔓鎮(zhèn)細沙村海邊,這座守望鹽田的古燈塔是海邊的一道奇觀,古時交通不便,靠海上運輸,為了運輸安全,燈塔應運而生,在茫茫的大海上,它成了漁民的守護燈,燈塔的基座呈圓柱形,上半部分像是燃燒的火焰,下半部分是葫蘆形狀,遠遠望去,像古代的照明燈,歷經(jīng)千百年來的風吹雨打,仍屹立不倒,巋然挺立于驚濤駭浪中,為漁民保駕護航。
就是這座古老的小燈塔,穿越時光的洪流,默默守護著這片土地,以及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村民們。
細沙村敬字塔
如果不是歌詠老師的介紹,我會錯過這座不起眼的古塔,相傳,細沙村自古尊師重教,而這座建于清代的敬字塔,就是他們對教育的一種精神寄托。
塔高6.2米,塔身刻有精致的梅菊竹、麒麟圖等圖案,這是對文化教育的崇尚。據(jù)說,在古代,這里的學童們用過的字紙都不能隨便亂扔,要收集起來,待到八月初八才拿到附近村邊的敬字塔一起燒掉,護佑焚字者能夠高中。
儋州敬字塔是“全國現(xiàn)存敬字塔之最”,見證了古代海南文化教育史上的輝煌,當過往的榮耀與痕跡都被歲月流放,只有古塔靜坐一旁,低聲說,我不會忘。
圖文/陶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