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貴州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(qū)采訪,眼前景象有“寒波澹澹起,白鳥悠悠下”的詩情畫意,又聽得父子接力守護黑頸鶴、村民30年拍攝湖鳥的故事,令人印象深刻。
這或許能解釋,人們討論生態(tài)之美,為何講究“詩意棲居”。生態(tài)修復,其實就是人與自然合筆寫就一首詩,尋章摘句、謀篇布局,如此營造美好生態(tài),細中求精,巧方能成。
生態(tài)系統復雜多樣,一旦遭遇破壞,修復非一夕之功。比如草海,水面遼闊時有45平方公里,因氣候變遷和人類活動,經歷多次水落湖退。最近一次在1972年,因排水造田,僅存5平方公里湖面沼澤。為還一灣柔波,草海先后被列入省級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(qū),又經法制護湖、退地還湖、截污凈湖、造林涵湖,30多年持續(xù)治理,才逐漸恢復“山氣日夕佳,飛鳥相與還”的景象。
生態(tài)修復,有的需要當機立斷、令行禁止,有的則是需要耐下性子、細細打磨。如此,才能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境地。草海治理期間,居民退耕還湖、停船收網,或走上公益崗位,或接受就業(yè)幫扶,發(fā)展生態(tài)旅游、綠色農業(yè),尋得更高效率、更低消耗的生產生活方式。通過理順人與自然的關系,找到平衡、抓準痛點,才讓出“曝沙之鳥,呷浪之鱗,悠然自得”的空間。
草海幾度起落,候鳥幾番來回,復述著滄海桑田的自然法則,也濃縮了人與自然的關系發(fā)展:人與湖相諧、與鳥相親,則生態(tài)好、景色美、游客來、產業(yè)興。
生態(tài)修復,終究是利用自然的自我恢復能力,輔以目標清晰的人工措施,使遭到破壞的生態(tài)系統恢復良性循環(huán)。如今的草海,水域面積25平方公里,涵養(yǎng)越冬鳥類200多種10萬余只,周邊村民依托良好生態(tài)轉產脫貧。正是持續(xù)多年依托資源、久久為功的努力,讓“眾鳥欣有托,吾亦愛吾廬”的光景失而復得。
構筑詩意棲居的美好生態(tài),完成人與自然的合作詩篇,當如此下功夫,“苦吟”耐得住,“妙筆”才能拿得出。